從古代循環到現代的二十四節氣
食中健 2015-02-03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依據長年的生活作息而將一年分成二十四等分,並分別將其取專有名詞,這就所謂的二十四節氣。首先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後才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所以在其他地區,二十四節氣的時期或許有一些差異。
有些人以為二十四節氣一定是依據農曆所劃定,事實上它是根據陽曆為主,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 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 24個等分,每等分各占黃經 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分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西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二十四節氣簡介
下面為二十四節氣簡介:
- 立春:農曆正月初、陽曆2月4或5日,春天開始,萬物復甦。
- 雨水:農曆正月中、陽曆2月19或20日,天氣漸暖,空氣水分濕潤。
- 驚蟄:農曆2月初、陽曆3月5或6日,天氣轉暖,春雷震響,原先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動物甦醒過來。
- 春分:農曆2月中、陽曆3月20或21日,南北兩半球晝夜時間等長。
- 清明:農曆3月初、陽曆4月4或5日,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長出新枝芽,農民勤於春耕。人們到郊外踏青,以及祭掃墳墓。
- 穀雨:農曆3月中、陽曆4月20或21日,雨量增加,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
- 立夏:農曆4月初、陽曆5月5或6日,夏天開始。
- 小滿:農曆4月中、陽曆5月21或22日,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 芒種:農曆5月初、陽曆6月5或6日,有芒作物成熟,宜開始秋播。
- 夏至:農曆5月中、陽曆6月21或22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白天最長。
- 小暑:農曆6月初、陽曆7月7或8日,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
- 大暑:農曆6月中、陽曆7月23或24日,一年最炎熱時期,喜溫作物迅速生長;雨水甚多。
- 立秋:農曆7月初、陽曆8月7或8日,秋天開始,氣溫逐漸下降。
- 處暑:農曆7月中、陽曆8月23或24日,氣候轉涼的象徵,表示暑熱已經到盡頭。
- 白露:農曆8月初、陽曆9月7或8日,天氣轉涼,地面水氣結露。
- 秋分:農曆8月中、陽曆9月23或24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 寒露:農曆9月初、陽曆10月8或9日,天氣轉涼,露水日多。
- 霜降:農曆9月中、陽曆10月23或24日,北方開始降霜,所以叫霜降。
- 立冬:農曆10月初、陽曆11月7或8日,冬季開始。
- 小雪:農曆10月中、陽曆11月22或23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
- 大雪:農曆11月初、陽曆12月7或8日,氣溫下降,黃河流域開始降雪。
- 冬至:農曆11月中、陽曆12月21或22日,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 小寒:農曆12月初、陽曆1月5或6日,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 大寒:農曆12月中、陽曆1月20或21日,大寒就是天氣最寒冷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節氣的含意
從節氣的含意,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四類︰
-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 反映降水量: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 象徵氣溫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台灣好農官方網站】 | 【原文出處】 |